女生节,女神节还是妇女节,为什么要“较真”?
日期:[2016-03-20] 版次:[A02] 版名:[评论]阎冰
妇女节当天,百度logo有一个在音乐盒上旋转的女神,这既符合当下中国男人的想象也符合中国女人的期待,唯独不符合现实。“女神”是指那些谈吐气质长相身材穿着都显示着完美无暇的女人,而妇女却总是和年老色衰,姨妈巾洗衣粉联系在一起的群体,女生希望进阶为“女神”,而不是堕落为“妇女”。
伴随着女生节和女神节悄然替换“妇女节”,一个严肃的平权议题消解了意义,商业社会将这一天与购物、宠溺联系在一起。回顾妇女节设立的初衷,这个节日一开始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发起的政治事件,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内衣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不管作为妇女还是女生我都难以感受到这种意义。
进入中国社会后,“妇女”一词在民国之后部分被“新女性”取代,从法定角度,“妇女”拥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即年龄14周岁以上的女性。其次,无论是“妇”“女”还是“妇女”本身并没有任何歧视的含义,这种歧视含义是社会赋予的,也就是污名化的产物,“臭三八”等词语使“三八”的概念污名化,社会赋予了“妇女”一种羞耻感。女权主义者高举“反三八过三七”又是一种内部的分裂,一个部分人反感对妇女节意义的消解,最先受到抨击的就是高校里的女生节横幅,女权主义者认为女生节横幅里的slogan简直就是性骚扰,而有另一部分享受社会对于女神和女生的宠溺,半天假期以及鲜花礼物——这也是一种“糖衣炮弹”。
在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平权几乎是一种政治正确,在事实行为的推进上仍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观念上已然不需要过多的普及,消除歧视和女性弱势的刻板印象至少在进步,然而这种进步,也不意味着必定幸福。
我认为应该警惕的是,中国女人既要外国式的独立也要中国式的宠溺,有一件事情必须要承认,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认为婚姻是一场性价比很低“交易”,婚后的女性要承担家庭财务,照顾家庭,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寻找平衡——这往往很难。而在男女关系中,女性却希望男性承担更多的责任,高度的责任感,完全财务支撑,以及宠溺的爱。
我们需要较真的不是我们到底是女生、女神、还是妇女,而应该是我们是否真正的实现了自我的独立,这种独立应该是从精神到行动的,我们既认可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权利,也明确义务,既能维护自我权利,也能尊重男性权益。
(作者系《广州青年报•大学城事》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