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疫情下的家庭 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日期:[2020-04-23] 版次:[A07] 版名:[青家庭]

亲子关系紧张,自古今来,都是一个困扰家庭的难题。疫情期间,长时间的隔离使得父母与孩子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的家庭生活融洽,有的家庭却争吵不断。人们相信“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为何隔离期间的陪伴却反而成为了一部分父母与孩子争吵的的“助燃剂”呢?其实,是我们陪伴的方式出了问题。

采写:本报记者 梁茹欣 实习记者 李鑫宇


长时间的陪伴却换来“战火升级”

徐女士已经记不清这是她与自己的孩子发生的第几次争吵了。她的孩子今年12岁,是一个活泼好动、热爱足球的男生。这次疫情给了忙碌的她一次陪伴孩子的好机会,但与儿子的相处却远远不是她想象的那么融洽。“上学的时候他很乖的,每天都会自己完成作业。但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个假期变得这么爱玩手机,我看着心里也很焦急,总是忍不住会指责他。”徐女士说道。

不仅是徐女士,隔离期间,12岁的儿子也逐渐烦躁。据徐女士说,自己的儿子最近总是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发脾气——餐桌上的饭菜他不喜欢吃,就直接撂筷子拒绝吃饭;父母多叮嘱他两句,就会显得很不耐烦;上网课的时候若出现什么问题,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在徐女士眼里,这些都不是她平日乖巧懂事的儿子会做的事情。

在这次隔离期间,徐女士与孩子的争吵越来越多。这让徐女士不禁开始反思——究竟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还是自己不会跟孩子相处呢?事实上,在疫情期间,与徐女士一般,许多家庭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疫情下,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错误沟通方式导致矛盾升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雪认为,沟通不良是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问题,而在特殊时期的长时间相处使这一问题在许多家庭中爆发。疫情下,亲子之间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本就存在沟通问题的家庭在此情况下变得更加地突出。父母在疫情中产生了负面情绪,在沟通中又潜移默化地将其传递给孩子,使得孩子也变得情绪化,这导致了沟通上的恶性循环。

其实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许多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只是父母带有焦虑的情绪使得问题扩大化。例如孩子在家玩手机,父母其实只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好学习计划,并规范好孩子每日玩手机的时间便可解决这个问题,但一部分父母却只要看到孩子玩手机便开始指责孩子,这种情绪化的指责不仅不能规范孩子的行为,反而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并在无形中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其次,孩子因疫情不能如期上学,甚至不能外出活动等原因产生应激反应也会使得亲子之间的沟通恶化。从生理反应上看,有些孩子会出现行为上的应激反应。例如,孩子表现出食欲不振、坐立不安、噩梦、胸闷、头晕乏力等。而从心理反应上看,当今中小学生未曾经历过17年前的“非典”,面对此次疫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困惑。除此之外,还有因困惑导致紧张、害怕、恐惧、焦虑、担忧等情绪。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陈一心表示,这些都是典型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应激反应。家长要注意区分孩子的应激反应情绪,不要一昧地指责孩子,而是应该在孩子出现类似情绪时跟孩子进行沟通,缓解其的焦虑不安。


学会用科学的办法解决负面情绪

当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亲子之间的沟通时,父母和孩子都需要作出一些行动来消除这一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都处于在家上课的状态时,家长更需要作出表率,让孩子看到父母也在努力地对抗负面情绪,从而引导孩子也去与之对抗。那么父母又该如何调整自身的状态呢?

给每天的生活做计划,饮食和睡眠要规律。长时间的隔离生活使不少父母的生活作息都乱了套。殊不知不规律的作息除了伤害身体以外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由于晚上的睡眠时长不够,白天便会出现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从而使人易怒易躁。规律的睡眠和饮食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有计划地看书、听音乐、写字、抄书、打游戏(时间不要太长)。在家时,尽量不要让自己闲下来,过长时间的闲着也会使人不安与焦虑,可以适当地找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充实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内心平静。

跟家人在一起时,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很多人刚开始可能不习惯这样与家人沟通,但后来会发现说着说着就习惯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聊天的时候应该聊点有趣的事情,不要老是指责或者吐槽家人。


协助孩子正视疫情,调节心理

其实,父母跟孩子相处时最需要的便是同理心,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孩子情绪出现波动的时候,先别急着生气,想想如果自己是孩子,为什么会因为这件事情烦躁。当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脾气”来自何处的时候,就能提高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效率。

疫情期间,无论孩子的认知水平是怎么样,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焦虑。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有一种重获控制感、重获安全感的需要,而这一切需要的基础便是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对于疫情期间如何跟孩子沟通,深圳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心理卫生科医生、“阳光心理先锋队”的成员韩耀辉给出了以下几点的意见。

放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心灵,以孩子同龄人的心态对待孩子,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如果孩子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出不去,找不到吐露心声的朋友,容易情绪失控,造成不良反应。所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性分析、处理好关系非常必要。

允许每个人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用来无聊。每天至少有一些时间是放下手机的,而无聊和发呆其实都是很好的心理重整过程。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的“无所事事”。

与孩子聊聊受困的意义。只要愿意去寻找和发现,每件事的发生都自有其意义。行动受限固然会不舒服,但好好“头脑风暴”一下,说不定会发现:当家人们长时间地呆在一起时,会有意外的好处。跟孩子一起列出这些好处,列出越多,就会让孩子对家庭有越多的认同,越能够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设计一些可以跟孩子一起做的事情或游戏。对于这些事情,不用再去追求效率和结果,重点在于“一起”做。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