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白切鸡、寿司不能吃了?

日期:[2020-02-20] 版次:[A07] 版名:[青潮流]

复工后,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提醒:高风险菜肴有这些!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省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为防止新型冠状病毒的继续传播和扩散,各地结合实际采取了餐饮服务提供者取消堂食、单位食堂采取错开就餐时间、食品销售单位严格易腐食品管理等措施满足群众食品供给,打包、外卖、网络订餐等方式成为消费者或单位满足日常工作用餐的主流选择。特殊时期,如何选购外卖更安全?在单位订餐、就餐时需注意哪些风险?为保障广大消费者饮食安全和生命健康,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疫情风控期间食品安全消费提醒。


单位订餐

避免订购冷食、寿司、鸡蛋类炒菜

单位订餐往往涉及数量大、范围广。省市场监管局建议:无论是网络订餐或直接上门打包,首先要查看网页上或门店内餐饮服务提供者是否持有效《食品经营许可证》,证书主体业态栏目是否为餐饮服务或者集体供餐配送单位。

其次,长期大量订餐要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对不了解的餐饮单位建议派人到现场考察餐饮服务提供者的供应能力、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等。

此外,用餐人数较多的单位尽量从生产、配送条件较好的,许可项目中为“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商家订餐。单位大量订餐不订购冷食、生食菜品和鸡蛋类炒制菜品。


餐食分装配送

放置超过2小时需再次加温

对于普通外卖消费者来说,不建议订购白切鸡、寿司等高风险菜肴的盒饭,多选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容易烧熟煮透的肉类等食材。

同时,配送环节的温度很关键。省市场监管局指出,餐饮服务提供者应采取热链供应,餐食加工制作完成后立即放保温箱、保温袋等储运设施设备中,餐食配送到时中心温度应在60℃以上。

餐食送到消费者手中后,常温下放置不得超过2小时食用,放置超过2小时应用微波炉等工具复热中心温度达70℃以上方可食用,餐食食用时限为烧熟后4小时内(时间计算是以餐食加工完毕开始)。

鼓励消费者网络订餐优选使用智能保温柜等无接触配送方式。


选购食品

拒绝流动摊档,网购留意发货时间

防疫时期,对于食品选购需更加谨慎。省市场监管局建议,消费者选择合法、正规渠道商家购买食品,拒绝流动摊档,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品、畜禽肉及其制品。

选购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的感官性状是否良好,查看食品标签标识中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名称等信息是否齐全;购买散装直接入口食品时,不要直接触碰,应要求销售者提供符合卫生要求和标签内容齐全的包装。

针对网购食品,要留意发货时间与物流情况,并保存好购买的票据等凭证。不购买、不饲养、不自行加工宰杀活禽和野生动物。


防疫就餐

推荐“考场式”座位

餐前便后勤洗手是关键。在单位就餐时,尽可能不集中用餐,交叉错时,保持适当距离;用餐时尽量少交谈,推荐“考场式”就餐座位,避免面对面就餐。单位专用就餐场所每餐后清洁消毒。

网络订餐选购,鼓励无接触配送方式,消费者应在收到取餐通知后尽快取餐,取餐后应在去除外包装洗手后就餐。


拒绝野味,科学就餐!

远离风险,共同战“疫”!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监督

欢迎拨打投诉举报热线

“12315”“12345”


下班做好5件事 不把病毒带回家

这些天,上班族们陆续返岗,但疫情当前,大家对出门还是恐惧不安,生怕接触到病毒或者不小心把病毒带回家。其实,只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切断病毒传播也不是什么难事!


脱鞋

将外穿的鞋子放置于通风的门外或玄关,更换干净的居家拖鞋。

一般来说,鞋子放置一定时间后,即使有踩踏到污染物,也没有了病毒的感染活性,通过鞋底传播病毒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脱外衣

将外套、外裤脱下,放置阳台挂起晾晒。

若去空旷人少的地方:外衣晾在通风处即可;若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轻脱衣物,不要抖动,可用75%的酒精或者酒喷洒或擦拭消毒;若去了医院等高危环境:建议清洗所有衣物,并用冷水配制适宜浓度的含氯消毒液(具体配置法需参考产品使用说明),浸泡5分钟,然后清洗。

注意:酒精喷雾易燃易爆炸!注意远离厨房和火苗!含氯消毒剂不能和洁厕灵、醋及洗衣液同时使用。挂烫机消毒不推荐,温度和时长都不太达标。


摘口罩

捏住口罩带子,从一侧耳朵处摘下挂绳,再从另一侧摘下口罩挂绳,注意不要触碰口罩外表面,因为此处已经污染。


手卫生

处理完口罩和衣物,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清洗双手,搓手 20 秒钟,擦干。也可以使用免洗手消毒液进行快速手卫生。


对物品进行消毒

用酒精棉片擦拭清洁手机、钥匙、耳机、钱包、卡包、卡片、保温杯等随身物品,以及您带出门的鼠标、键盘、笔记本等办公用品。

怀疑纸质物品受到污染,在阳光下暴晒即可,注意翻转页面。


提醒: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一定要在做完上述清洁措施后,再与小儿接触,谨防病毒通过接触传播,危害家人健康。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