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期:[2019-05-16] 版次:[B04] 版名:[青苹果]

第十四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8—2019)总决赛暨颁奖典礼于上月在郑州落下帷幕。本届大赛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总主题,吸引来自全国2000多万中学生参与。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易经》贲卦的象辞。在古人心目中,“天文”指天道及自然规律,“人文”则是指社会人伦及文化。认识自然和建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而文化更是文明的特质和精髓所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与追求,但一个民族总有着最核心、最内在的文化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传承与发扬的。

本期,我们刊登两篇在本届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的作品(其中,来自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初三级的张嘉欣同学获得大赛最高奖“恒源祥文学之星”,来自郑中钧中学高一级的姚懿真同学获得“恒源祥文学之星”提名奖),分享新时代的中学生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思考,也谈一谈“化成”的核心指向——文化交流与融合。

本报记者  吴敏婷


【高中组题目】

1.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多样的表现形式背后,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共同的文化根源。请从以下表现形式中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感悟或者理解。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甲骨文、中国结、京戏脸谱、武术、兵马俑、景泰蓝、对联、谜语、文房四宝、风筝、剪纸、年画、筷子、大花轿、旗袍、茶、中药、鞭炮、中秋、长命锁、桃花扇……


秦俑不朽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千万年的风沙向我扑面而来,如同一位诉说者,渴望向我倾诉那绵绵不绝的故事。我闭着眼,氤氲自我,感受那划破苍穹的壮志与凌气:这是风沙与黄土无法覆盖的辉煌,黑暗与没落不可否认的浩浩汤汤,历史与更迭无法击倒的铮铮铁骨。梦中的他挥舞着丹红衣袖,高戴着莹莹珠帘,眼神如炬地向世人诉说道,我就是那横扫六合,一统八荒的王。历史将我铭记,世人将我歌颂!

夜是一个闸门,所有不能说的秘密,未曾实现的抱负,都如潮水般翻滚,满溢而出。无人知晓我心容纳的是一个多么宏远的皇朝,深藏的是多么遥不可及的理想。我只可独自举杯痛饮,望月消愁。月光随着我的心事流泻,流泻到我那梦中的大秦。宝盒在暮色中一张一翕,我抚摸着那宝剑下的刀光剑影,沉浸在那段灵气逼人的兵戈岁月。它曾随我少年时征战天下,醉卧沙场。光泽在我手中流动,闪烁的却再也不是少年时英勇无畏,志存高远的光芒。它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黯然,那是电闪雷鸣,是狂风暴雨,那是一统中国的宏愿。夜深了,我渐渐放下夜光杯,睡入冰冷的玉床,却不知已陷入一帘幽梦……

    如若人活着守护的是肉体,那么死去后守护是否该为灵魂?此刻我坠入梦乡深处,感受到刺骨的冰冷和孤独,如同被遗弃许久的青铜。是他们,踏着铁马来捍卫我的王朝。他们,乃是我日思夜想的秦俑!一排排站立的秦俑,犹如苏醒的平原,犹如血沃的中华,犹如沧海桑田无法转移的忠诚与深情。千万年的时光使其外表镌刻着沉寂的黝青色。你看,有的秦俑不见头颅,让我不禁忆起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九尺男儿本色。心中不禁一颤,天下之大,秦朝的疆土就是他们的家。你瞧,那一个兵马俑微微昂首,想要向天诉说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这是沉淀了千年的自信,这份从容与自信来自他对大秦深深的爱,犹如苏生笔下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虽死犹荣。我心中暗暗一喜,此为国之栋梁也。一抹阳光射入黄土,一个兵马俑挨靠着背后的战车,柔煦的阳光浮在他脸上,嘴角微微上扬。我想,那是种迎接胜利的千年微笑。我心中敬意油然而生,此为兴国之曙光也。他一定也曾背井离乡,南征北战,可他对秦土爱得深沉。

我慢慢前进着,却似乎走到了人生百态的尽头。那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秦俑,他双手紧握钝锐的武器,实则与我华丽无比的宝剑难以相比。可他神情庄严,眉宇紧锁,我仿佛能感受到作战时冰冷的气氛。他或许曾带着这钝锐的武器翻山越岭,跨过那壮美的中华河山。中华子民原来想要天下太平,安居乐业,那我就尽那绵薄之力为子民构建出一个不朽的皇朝。

    天微微亮了,我不知不觉间度过了漫长的等待。黑暗终将被取代,江山代有才人出,皇朝如流水般奔流不息,一路前进。可秦俑不朽,秦俑身上的陶文不朽,因为那是我中华物化的瑰宝,那是我中华不朽的文明,他们守候的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爱国魂。

广州增城区郑中钧中学高一(5)班   姚懿真

指导老师  顾金凤

评委点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李金涛):文章境界开阔,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尤其较好地做到了叙事、议论与抒情的结合,揭示了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爱。


【初中组题目】

“龙”是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龙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请以“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给龙女的一封信

亲爱的龙女:

你好!

自上次在普陀山一别,我们爷孙俩好久没一起戏戏龙珠,谈谈古今。你之前问我有关我们一族的演变,我想了一段时间,赶在秋分之前为你解答。

我们的出现并不是惊为天人,而是以图腾的方式诞生于这泱泱华夏。《尔雅翼•释龙》中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就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不是单一的动物,而是多种动物的集合。所以龙是中华民族合作团结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源泉。

这像极了中国的56个民族,虽然各有各的民风民俗,但是“同心掬得满庭芳”,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谐共进,让华夏这片沃土越来越繁荣。

随着信仰的扎根,农牧业的发展,我们从单一的图腾文化,摇身一变,被人们奉为水神虹神。人们也因此设立了很多关于我们的活动:如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赛龙舟,以及舞龙等。这不仅丰富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更赋予了我们多种内涵。

在各国的纠纷与朝代的更替中,我们没有隐出这个舞台,相反,我们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符号。

日益膨胀的君权使我们成为了帝王的所有物,什么“龙床”,“龙椅”,“龙体”都用来形容最高的权力。但是这样“不可一世”的我们,在面对印度龙王文化的冲击时,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反而是用包容的态度去迎接它们。

于是,“现代龙”的形体渐渐浮出水面。我们的脑后披上鬃毛,鼻子也酷似狮鼻,我们和这位“老大哥”搭上了“亲戚”关系。

我们这样爱和别人“搭亲戚”和勇于创新的“毛病”,影响到我们的坚定跟随者。于是有了古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扎根;张骞出使西域的佳话,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豪气;到如今一带一路伟大的蓝图构想。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在面对阿拉伯、西班牙等不同饮食文化的冲击下,华夏的子女们还是从容不迫地,边唱着《好汉歌》边用刀叉切牛排。这种“毛病”不仅没有使我们在文化摩擦中,被吞没,相反我们以包容为名片,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

近日,中国第四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凯旋而归!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啊。中国蓝盔似和平的象征,为非洲等战火纷飞的地区送去中国的爱意。那蓝盔战士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答案肯定是因为热爱和平。和平就像流淌在他们体内的血液,永不枯竭,像对家的思念一样,镌刻在他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这是我们龙族的特质。这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平”,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如唐朝的遣唐使,我们对他们的好待遇,就证明了华夏子孙热爱和平的特点。

当然,这与我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元朝,我们褪去了前朝慑人的气势和张扬凌厉的样子,成为富贵、祥和的化身。到了清朝,我们变得富丽堂皇,是和平的象征。对外展示出大国风范。

现在,“现代龙”的样子给世界各地的人认同,我们是中国一张明晃晃的名片,不仅是指我们华丽的外表,更多的是我们身上背负的精神:团结、信仰、包容、创新、和平。我们就是这泱泱华夏众生的集合;而这泱泱华夏的众生成就了我们不朽的躯体。

愿我这浅薄的知识可以对你有些帮助,待春分之时,我们再一起卧龙嬉戏龙珠吧,不过你要和观音请一下假。

身体健康,修行顺利

五千岁的老龙王

2018年11月21日


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初三(2)班   张嘉欣

指导老师   金  凤

评委点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李金涛):独特的构思,亲切的语言展示龙与中华文化的渊源。文中结尾部分还特别点出了“我们身上背负的精神:团结、信仰、包容、创新、和平”,这是对龙文化的高度慨括。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