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给90后讲讲马克思

日期:[2018-06-03] 版次:[A10] 版名:[青年学习社]

灯塔工程——华师行动


90 后哼唱着《马克思是个90 后》之时,你可曾想过你认识的马克思是怎样的呢?是柏林大学的学霸,还是富二代?是给爱人写诗的浪漫作家,还是一位千年思想家?

20185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尽管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他与 90 后的距离却并未太过遥远。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 90 后,正在同国家一起迈入新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仍未超越他所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依然活在人们身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强调:“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 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马克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 90 后应该如何走 进马克思、读懂马克思?一起来听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怎么说。



陈金龙,长江学者,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陈金龙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没有离开我们,马克思活在当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基本方法的当代价值;理论品格的当代价值;价值取向的当代价值。因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确立其指导地位。我们要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对于我们 90 后的大学生来说,首先我们要走进马克思,从马克思的生平、思想、实践中感受人格的魅力; 要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从科学的真理中感受理论的魅力;要走进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从中国共产党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力量;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此来认识自然、社会,发挥自己的人生理想,把个人和社会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发挥马克思主 义对于我们的指导作用。

张永刚,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道德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张永刚 “回到马克思”读经典

读马克思的著作在今天有一个基本的方法,叫“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第一层含义要求读者立足 马克思的时代去阅读马克思的书,不是从我们的思路、背景去理解,而是真真正正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想。第二层含义是说,我们阅读马克 思并不是原原本本地读马克思的结论,而是学习他的方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立足今天所处的时代来发展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数次表示,不要学习他们的结论,那样只是一个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立足今天的时代来读马克思。

我想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整个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当中第一本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这本书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阶级矛盾对人类历史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个理论在阐述之后,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运动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于日后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推动工人运动有了自己的纲领、方法,这个时候的工人运动再也不是零散的、盲目的,而是有了自己的目标。

胡国胜,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第八批“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胡国胜 我是怎样结缘马克思的

我过去喜欢政治学著作,把西方政治学著作从头读到尾。从古希腊、 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一直读到现在。 直到我读博士时,才真正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博士论文跟中共党史有关,这就一定绕不开马克思主义。当时翻阅了马克思全集、选集等材料,读的 过程中发现里面有些东西,比政治学的东西更有智慧,读着读着就有兴趣了。在这种兴趣的指引下,我开始关注马克思。

从中国当下发展的成就看,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都没有超越马克思的理论,还是按照他的理论、逻辑和规律演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也依旧生机勃勃地活着,活在中国,也活在世界;活在 80 后、90 后,甚至 00 后当中。

马克思是永远年轻的。想认识马克思、认识这位千年思想家、人类社会的伟大导师,就必须走进马克思,必须回到马克思,从研读经典开始。

蒋积伟,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工作。

蒋积伟 谈马克思《青年在选择 职业时的考虑》

这篇马克思在年轻时写的中学毕业论文,蕴含了马克思优秀的个人品质,分别是:理想抱负、责任担当和精于思考。与后来他所写的许多理论文章相比,这篇尽管比较生涩、稚嫩,但这种问题意识和精于思考的特点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是在我当年读书的年代,看时认同度很高,还有些热血沸腾。最近这段时间我又在读这篇文章,里面许多优秀品质恰好是今天广大青年学生缺失的。过去我们把许多学生称为“热血青年”,爱折腾、有社会担当,对生活和事业有冲劲,现在青年中流行一种自嘲的说法,称呼自己为“佛系青年”,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行、可以、没问题”。以这种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影响还是蛮大的。

希望我们 90 后学生可以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

                                                                                                                          (供稿:华南师范大学团委)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