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父母,是你朋友圈里的圈外人吗

日期:[2018-06-03] 版次:[A08+] 版名:[特别报道]

(专题采写:学生记者 黎易敏)你的微信加父母了吗?很多人回答是肯定的。你的父母可以看到你的朋友圈吗?很多人回答是否定的。 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显示,有 40% 的父母浏览孩子的每一条朋友圈,但有52% 的年轻人朋友圈屏蔽了父母。

现如今,微信已经逐渐取代电话,成为了家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沟通方式也有它特别的地方,衍生出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比如“屏蔽”,比如“父母专属表情包”,比如比东非大裂谷还大的代沟等等。

微信聊什么

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微信自然是用来聊天了。那现在的大学生们都和父母聊些什么呢?

小香同学告诉记者,因为她比较黏爸妈,平时会在微信上跟爸妈说,想他们了。但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打电话和视频通话,在微信上比较少深入的沟通。

丘同学则表示,他平时不会主动跟家里人聊天,有时候父母发了“早安”、“晚安”的表情包,才会象征性地回复一下。

小钰同学则喜欢用微信和妈妈谈心,说说每天学校里面发生的点点滴滴,但是报喜不报忧,不想让他们担心。

李同学就挺无奈的,“在微信上,爸妈就是完完全全正能量附体,每天定时会给自己发一些有关养生推文和清晨寄语的一些推送,例如:多晒太阳的好处,多喝热水的奥秘,熬夜等于慢性自杀,但我基本上不会点进去看。父母是关心自己,也不好说什么。”

…………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大学生普遍比较倾向于通过电话和视频的方式与父母交流,在微信上的沟通比较浅层,通常是日常琐事。孩子们喜欢报喜不报忧,父母却总是会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发着一个个原始微笑的表情包,一条条“耸人听闻”的消息,让孩子们觉得可爱又可笑。

朋友圈的“选择性屏蔽”

很多父母,加孩子微信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在忙些什么,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微信关注度很高,大到每一条朋友圈写了什么,小到今天又换了一个什么头像,可谓事无巨细。

“现在要是不学会用微信,你都不知道孩子们在干嘛。”“他呀,十天半个月都没有一个电话给到我,我只有在他的朋友圈才能看到他的照片。”采访中,几乎每一个父母都表达了对孩子朋友圈的关注,但是,腾讯发布的《朋友圈年度亲情白皮书》却显示,52% 年轻人的朋友圈屏蔽了父母。

最近,一款微信养蛙的游戏在年轻人中兴起,网友们在“养蛙”后表示,不养蛙不知父母恩,不等蛙不知爸妈心。朋友圈都在等自己的蛙儿子,出门旅行还不忘邮寄明信片回来。很多人玩完这个游戏,都给父母解开朋友圈屏蔽,而转向选择性屏蔽。

一个叫谢芸的网友表示,她并没把父母设为圈外人,而是将他们进行了分组,看不到部分朋友圈的内容,因为怕爸妈误会和担心。她还说,自己是独生女,一点一滴都会牵动父母的心。比如,有一次她发朋友圈晒自己煮菜不小心烫伤了手,去医院处理后无大碍,但父母通过朋友圈看到后,心疼得想连夜赶到重庆,她和男友反复解释才得以阻止,她回忆道:“我爸说,我妈偷偷哭了一场,说女儿出门在外太难了。”

从那次以后,谢芸但凡要发朋友圈就会特别注意,勾选一些内容不让父母及长辈看到。一些喜讯、开心事,才会对父母敞开大门。“生活小挫折,不想被父母看到。”

很多人在朋友圈屏蔽父母,是源于父母对自己过度关注,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很多父母无从了解子女的心思,只能从朋友圈的只言片语去推断揣测,缺乏直接的沟通反而往往过度揣测。当然也有一些同学表示会让爸妈在朋友圈任意驰骋,迎难而上,把朋友圈变成彼此交流的捷径。

爸妈专属表情包 看完只想“静静”

同样的表情包,在父母和孩子眼中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父母的眼中,微笑代表着善意,再见就真的代表再见;而在新一代人的网络语境中,有时代表不屑一顾和不同意;代表着无话可说和友尽。看了父母发来的表情包,几十年的代沟如何破,小编只能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

表情包有风险,使用须谨慎,你可能随手发了个“宝宝心里苦”的表情,但接下来猝不及防的关心,却会让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那么如何应对爸妈专属表情包?培养潮爸潮妈进行时,第一招:和爸妈交流当下网络用语,比如“现在整个人都不美丽”,“我也是醉了”,“心塞”等用词,让他们能对号入座,真正理解流行词的含意。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相信爸妈们 get 技能不是问题!第二招:破解谜之微笑,这就要以毒攻毒,他呵呵,你也呵呵,她来你也来,总之让他们慢慢体会接收人的心理,迟早会不攻自破。

与父母智斗朋友圈谣言

相信很多人都发现了,除了谜之表情包,父母的朋友圈还充斥了各种各样耸人听闻的消息。

曾同学回忆,父母自从看了朋友圈各大养生推文,就开始变得“精通医术”。“有一天母上大人一脸严肃地看着我,说:‘过来,坐下,张嘴,伸出你的舌头,往上卷一点。’我乖乖听从,‘啧啧,你这下面青筋有点发紫了’。‘啊?’‘平时就让你多休息,别天天熬夜,你看你舌头这个筋都发紫了,人家说这是癌症早期的症状!’我真是凌乱了……”

又比如,晚上打扮好了背个小挎包准备出门,脚还没踏出去,就被母上大人叫住了。“你去哪?不在家吃饭了吗?”“我约了同学去吃饭。”“去哪里吃啊?吃什么啊?”“去吃牛扒。”“我跟你说,现在外面那些牛扒很多都是假的,用胶水粘的,微信上都有讲啊,吃什么牛扒!”我:“……”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 专门对微信谣言进行了分析。这份报告称,谣言主题可以分为九类:健康养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政经和社会秩序、爱心转发、广告营销、奇闻趣事、色情和其他。这些很明显都是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微信谣言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文字方面,还会加上图片、视频、数据、报告等信息加以佐证,使谣言看起来更加逼真。而这样的谣言,成为了中年父母的最爱。

因此,在辟谣的时候,要选择采用“拥抱式科普”,要尊重父母,一定不能让父母觉得你在挑战他们的世界观,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才有可能被说服,从而取得成效。就算选择无视这些谣言,但我们至少可以做的是,提醒父母注意颈椎健康、无聊水群的时候跟父母也打个招呼、看到他们轻信谣言时给予善意而温柔的提醒、尽可能多跟他们说晚安……在微信上与父母多一点交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关怀,多表达你的在意,他们便会很欣慰。

有一种微信叫做“父母的微信”

曾经有一位网友表示,她在朋友圈发了一个“爸爸不开心了”。结果她的爸爸真的在下面回复:没有没有,宝宝,今天爸爸很开心。看来令尊可能还不知道“爸爸”这个词已经有新的含义……

媒体一度把出生就生活在网络中的 90 后称为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把前半生没有网络,随着网络普及而频繁使用网络的80 后称为互联网“移民”,把用不惯网络的70 后称为“难民”。恰恰很多90 后的父母就是60后、70 后,这种年龄差距和现实的差距,让他们在微信沟通上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特性。所以才会有人感慨,用了微信,才愈发觉得和父母的代沟之大。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