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孩子“输不起”,家长怎么办?

日期:[2018-01-18] 版次:[A05] 版名:[青家庭]

寒假快到了,各种乐器考级、才艺比拼、体育竞赛接踵而至,孩子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赛跑”。有比赛自然就会有名次,然而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正确看待比赛的结果。经常有读者朋友来信说,自己的孩子性格要强,不论干什么都必须赢。一旦输了,就会愁眉苦脸情绪低落,甚至有些出格的举动。

生活中处处有竞争,输赢乃兵家常事。作为家长,只有帮助孩子排除心理障碍,引导孩子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现状,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得起,放得下。本期“青家庭”,我们来谈谈孩子“输不起”的问题。

采写:本报记者 胡媛媛 实习记者 王瑜


认清孩子“输不起”的原因

“我的孩子玩飞行棋,就在快要赢的时候被人吃了一颗棋子,回到了原点,突然就生气甩手不玩了。”“我家儿子只要是比赛不拿第一,就会黑着个脸,饭都吃不下。”“小小年纪就这么争强好胜,我们也是很无可奈何……”如此种种,都是孩子“输不起”的表现,也是当下家长们普遍头疼的问题。

事实上,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处于学龄期的儿童面临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冲突。在这一阶段,儿童会学习付出一定的努力去完成一项任务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学习融入社交环境。

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面临失败,或者错误理解胜利的意义,就会产生自卑与无用感,害怕自己因为做不好而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当这种消极情绪没有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失败感就会成为孩子的心理障碍。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情绪在追求名次和“金牌文化”的氛围中会进一步膨胀。因此,家长更应当予以重视,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排解害怕失败的不良情绪。


与孩子共情 给予认可与接纳

“落后”了就会各种“耍赖”,一旦没办法耍赖就会哭着说放弃。这种情况,往往也会让许多家长不知所措。专家指出,应对孩子们低落沮丧的情绪,共情是最恰当的处理方法。

当孩子在竞争中遭遇了失败,感到难过的时候,家长要适时地表现出与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指责他们的软弱与过度敏感。比如,“我知道你对这个结果感到难过,我也很遗憾”,“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觉得失落。”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会让他对我们产生信任感。紧接着,对孩子表达自己的认可,举例夸奖孩子在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的信号——不论成败你都能得到我们的接纳。告诉孩子,“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是我们眼中最优秀的。”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心态,让他们享受过程而非过分在意结果。


以身作则 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看过《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观众一定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在赶小猪比赛中,林志颖的儿子Kimi求胜心切,但他的小猪并不给力。担心输掉比赛的Kimi开始情绪失控大吵大闹。林志颖在幕后表示,平常经常给孩子灌输输赢观,这一事件值得反思。

孩子的认知往往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成败观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父母自身做好表率,对孩子而言很重要。父母主动谈起自己失败的经历,或者对于生活中所遭遇挫折的正确处理,都有利于打消孩子对失败和未知的恐惧。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还可以在陪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故意输给孩子,并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也还不错,有进步的空间。我相信我可以通过进一步努力争取得到更好的成绩。”


活动中的学习与挫折后的自我反省

教育心理学专家指出,儿童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的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增加孩子们参与集体活动的次数,有利于他们在集体游戏中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更好地认识自己。他一方面要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要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相对于个人竞技比赛,集体活动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竞争与合作的乐趣,享受活动的过程而非过分看重最后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不论是孩子自己还是其所在的团队遭遇了挫折,父母都应当加强每次活动后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评估每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案。这就帮助孩子培养了独立思考、自我反省的习惯。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孩子明白,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如果下次要改进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努力。并且在下一次遇到情况好转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你上次的反思是有效的,恭喜你取得了进步。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