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奔向大学,这些“包袱”要丢掉

日期:[2015-08-31] 版次:[A10] 版名:[嗨大学]


记者 谢中秀 校园记者 孔德淇



 



这个夏天,在填报志愿、收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一刻,相信有很多准大一新生对即将踏上的新征途都满怀期许,对于未知充满想象。同样地,久入大学后,那些曾经青涩的想法或落空,或“偏离原道”,其中亦存在着不少谬见。有鉴于此,记者特意于暑期随机采访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新生,摘取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录之如下,并试作释惑。



 






华南师范大学陈健婷










华南师范大学陈健婷:



我认为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大学舍友性格自我,难以处好关系。



真相:地域差异或是矛盾诱因。



前些年,网传戏言“感谢舍友不杀之恩”,其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戏谑效果的同时,也使部分高校宿舍关系呈现一种剑拔弩张的紧张对立感。通常情况下,宿舍四(六)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殊异,在起居生活中难免产生摩擦或争执,并非一定是舍友性格乖戾使然。如于实际相处中出现以上矛盾,建议可在宿舍范围内制定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并据此严格遵守。此外,在起居生活中给予必要的包容与理解,尊重地域差异。



如遇性格自我的舍友,可以尝试加强与之沟通,尽量帮助其融入宿舍集体,必要时可联系院



系辅导员协调解决。



 






中山大学宋红雨










中山大学宋红雨:



我认为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较初高中闲适。



真相:大学生活或更忙碌。



与高中不同的是,除常规的课堂学习外,大学教师一般会按照当学期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开列相关书目清单,供学生自主学习时所用。由此,课业压力可谓不减反增。其次,在大学,还会更广泛涉足社交领域,投入较大时间成本处理好与其他人错综复杂的关系。此外,加入、参与管理学生组织,参加、举办社团活动同样会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有时甚至让人深感分身乏术。



 






华南师范大学邹晓燕










华南师范大学邹晓燕:



我认为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大学课堂偏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轻视理论知识。



真相:普遍而言,理论与实践兼重。



刚步入大学时,前期的理论知识储备尤为关键,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后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情况下,于大一、大二阶段,高校专业均以理论知识基础课或通识教育课为主,而把实用性偏强的课程安排在大三。在大四,学校一般方才以院系或班级为单位,开设诸如就业形势分析课等课程,为应届毕业生步入社会提供政策指南,同时要求其前赴社会单位实习。



诚然,新生亦可通过加入团学联、学生社团等组织,及早培养与提升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华南理工大学陈中钰










华南理工大学陈中钰:



我认为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专业填报误终生。



真相:淡化专业歧视,热门、偏门宜应等量齐观。



所谓的偏门专业,亦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此,建议专业被调剂的新生通过为期一年的学



习,认识该专业及其特点,事后再判断其是否适合于自己。结束第一年学习后,新生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诉求,选择是否通过所在学校设置的转专业机制,实现专业学科的调换。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深化改革,当下高校中略显偏门、边缘的学科在未来可能备受追捧。据媒体调查,毕业以后,多数人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当初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并不高。此外,进入单位后,所有人都面临着再学习的机会,届时将要跳脱于大学时期养成的专业思维,接受全然崭新的岗前培训。



 






华南理工大学叶子










华南理工大学叶子:



我认为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四人间宿舍,水电空调全天供应。



真相:宿舍人数规模、配套设施使用情况因校而异。



在宿舍人数方面,以中大南校区为例,本科生宿舍多为五人间或六人间,没有独立卫浴;又



以广州大学为例,其在六月初已彻底告别了四人间,全面更换为六人间。在配套设施方面,尽管大学城中全部高校已加装了空调,但在使用上却存在差异,据了解,在今年暑假,除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三所,大学城其余高校均停止供冷。



 






暨南大学岑如玉










暨南大学岑如玉:



我认为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广结良友,与绝大多数人保持熟络。



真相:一个人或少数派的大学。



大学里,全校统一的时间管理不再,教室的固定座位不再;除入学军训、院运会、课堂及毕业典礼以外,甚至于连出席集体活动的场合也不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因着脱离了按部就班的行政命令,大学肇始真正自主,方成其为大学。然与此同时,同学之间通过此种按部就班式的学习生活而不断接触,从而形成的关系纽带也逐渐消隐了。再者,随着个体选择面的延展,如若把每人每天所做之事以组合的形式进行排列,必然会更其多样,朋友间接触的次数也将随此大为缩减。如此,大学很有可能沦为一个人或少数人的大学。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